第1章
交通機動性變得更重要
混合和遠距工作模式改變了外出交通模式。
與工作和非工作相關的差旅交通行動均低於COVID-19之前的水準,分別比2021年的預期下降了11%和8%,這種模式看起來至少在短中期內將維持不變。雖然回歸辦公室工作正重新開放中,但靈活工作模式和遠距工作的新規範正在影響通勤模式,越來越多的數位化生活方式 - 最初是因疫情關係強加給消費者的 - 現在似乎已成為許多人的主動選擇,亦是減少非工作旅行的一個因素。
大眾運輸和汽車這兩種最受歡迎的方式,其月平均運輸量分別下降15%和11%。與工作相關的汽車租賃是唯一與COVID-19前相較下使用率上升的交通方式,到2022年成長了5%。
與工作相關的差旅交通行動將恢復多少是一個頗具爭議的問題,由於混合工作模式,通勤量似乎處於長期下降狀態。近三分之二的受訪者表示每週至少在家工作一次,而COVID-19之前這一比例不到一半,31%的受訪者每週至少在家上班三或四次,高於COVID-19之前的17%。
整體旅行情況不是反彈,而是穩定復甦。與疫情前的水準相比,工作和非工作目的的差旅交通行動平均下降了9%。
儘管許多國家取消了旅遊限制,但到2022年,旅遊情況仍然比疫情前更少。旅行似乎已經成為一種自行評估是否值得進行的活動,但當消費者選擇旅行時,他們更喜歡自行開車旅行。63%的人表示,自行開車對他們來說很重要,而2021年這一比例為57%。
衛生因素是主要考量
在選擇運輸方式時,衛生和感染風險仍然是消費者關注的首要問題 — 65%的人表示這非常重要或極其重要 — 與2021年報告的67%相較變化不大。在呼籲居民待在家裡並保持安全之後,政府和交通部門可能無意地在消費者心目中為交通安全創造了一個新的、可能具有限制性的形象。逐漸地,自行開車被認為是最安全且最衛生的模式,公共運輸被認為是最有衛生疑慮和感染風險的方式,而共享的交通模式,如計程車和共乘選擇,則位於中間地帶。
大眾運輸「滿意度差距」
如果汽車,尤其是電動車,在消費者心目中是「贏家」,那麼大眾運輸肯定是輸家。與COVID-19之前的水準相較,全球公共運輸工具的通勤量下降了15%,這也是這三個主要地區 — 亞太地區,歐洲和北美 — 的趨勢。澳洲公共運輸通勤量大幅下降35%,加拿大下降了30%,義大利下降29%。在調查的18個國家中,只有一個國家 - 印度,報告公共運輸使用量略有增加,成長了1%。
雖然混合工作模式可能導致公共運輸使用率長期下降,但MCI研究顯示,「滿意度差距」目前是消費者的決定性問題。滿意度差距使公共運輸處於較不利的位置,即最擅長提供消費者最不關心的東西,最不擅長提供他們最關心的東西。
例如,消費者最重視搭乘公共運輸的衛生風險,但他們對如何管理衛生風險的滿意度非常低。相反地,雖然對公共運輸支付便利性的滿意度非常高(由於非接觸式支付被廣泛採用),但消費者並不認為支付的便利性是一個決定性因素。
隨著永續運輸成為氣候變遷措施的關鍵,克服滿意度差距正在成為城市交通部門面臨的主要挑戰。軟硬兼施的方法可能會產生結果,46%消費者表示免費公共運輸將可減少自行開車的頻率,38%的消費者表示都市運輸收費也會讓他們減少自駕。
許多都市運輸部門在經歷數月的客運收入大幅減少之後,承受著財務壓力,可能增加道路使用費或車輛和燃油稅,可能讓電動車更加普及。
提振共享交通
共享交通(即時叫車、汽車共享和汽車租賃) — 特別是在更永續的城市移動方面,在疫情前是成功案例之一 — 在很大程度上發生了逆轉,較COVID-19之前的水準下降了4%,但在北美,共享交通使用率大幅下降了11%。消費者對共享交通的衛生疑慮是不滿意的關鍵因素之一,對交通成本和取得性的滿意度也很低。隨著燃料價格急遽上漲 — 美國的天然氣價格現在較COVID-19之前的價格上漲60% — 這些成本可能會再持續上升,取得性也可能繼續受到影響,來自美國共享司機抗議的報告表示,由於燃料成本繼續侵蝕他們的收入,其中一些人可能會完全離開該平臺。
一些共享交通供應者透過提供「最後一公里」多樣化來因應需求下降,該產業在疫情期間蓬勃發展。安永最近的研究估計,到2030年,「最後一公里」需求將使全球前100個城市街道上的送貨車輛增加36%。
汽車租賃是唯一與疫情前相比有成長的共享交通形式,與工作相關差旅交通行動成長了5%,非工作相關的差旅交通行動成長2%,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其被認為的低衛生風險。受到車輛生產持續短缺(因全球半導體生產停滯)因素,正在打擊購車市場,價格也在上漲中,汽車租賃可能會進一步成長。
第2章
購買熱潮在招手
越來越多消費者希望擁有自己的汽車。
這種機動性轉變正轉化成對汽車的需求,無論汽車是內燃機或電力傳動系統,計畫購買汽車的消費者數量正在迅速上升中。45%消費者表示他們打算在未來24個月內購買汽車,較2020 年的調查增加了12%,其中近三分之二(63%)消費者打算在未來12個月內購買。有購車意願的人中,約32%會選擇新車,而12%打算購買二手車。
COVID-19疫情第二年,消費者擁有自己汽車的願望持續上升,在2022年的調查中,63%消費者表示,自行開車對他們來說仍持續非常重要(去年為57%),60%表示自行開車大幅滿足他們的安全感或安適感(高於去年52%),只有16%的人表示他們願意接受汽車租賃或訂閱制服務作為購買的替代方案。
預計在中國、印度和墨西哥的汽車需求最高,分別為75%、74%和66%表示「極有可能」或「有可能」購買,而瑞典、新加坡和日本的需求水準最低,分別為33%、27%和20%表示「極有可能」或「有可能」購買。
在中國和印度,預計城市居民將占大部分購買量,而在歐洲的農村和小城鎮居民將是主要購買者,這可能顯示歐洲的城市提供更多公共和共享運輸選擇。
電動汽車受到矚目
消費者對電動車的信心正迅速上升中,整體需求旺盛,電動車將成為展會中的明星。打算在未來24個月內購買汽車的消費者中,首次超過一半(52%)表示他們將選擇純電動車或油電混合動力汽車,較2021年的比例成長了11%,較2020 年增長22%。消費者對電動車技術的信心不斷增加,亦反映在對純電動汽車的偏好躍升,從2020年的7%上升到2022年的20%。「權宜之計」下油電混合和插電式油電混合動力車的普及也有所增加,但成長速度較慢。
隨著對電動車的偏好增加,選擇電動車的動機正在發生變化。以環境為主要驅動力的綠色「早期使用者」,現在也加入主流買家的行列,「拉動」效應 — 希望透過購買電動車來幫助環境的期望 — 現在伴隨人們擔心可能對內燃機車輛的車主收取交通擁擠附加費和污染費而產生「推動」效應,環境問題已不是那麼優先考量的主要因素。
第3章
產業能否跟上?
供應鏈受到延誤、短缺以及經濟和物流中斷的打擊。
自COVID-19疫情開始以來,交通移動產業一直面臨兩個首要問題:這是曇花一現嗎?若不是,差旅交通行動行為中的哪些變化將是暫時的,哪些將是永久性的?
仍然存在很多不確定性,但一些影響長期變革的因素現在正顯現出來。在許多市場中,混合辦公和遠距工作似乎已經成為常態,因此通勤頻率可能是每週幾次而不是每天,與此同時,數位化生活方式已經建立起來,且對非工作的旅行交通行動產生類似的抑制作用。然而,汽車仍然是大多數消費者的首選模式,電動車正迅速成為大多數買家的主流新車選擇。
但是,需求情況踴躍,那供應就是另一回事,全球汽車供應鏈已經受到延遲和短缺的打擊,特別是在半導體市場,現在正受到俄烏戰爭地緣政治影響以及持續蔓延的經濟和物流中斷衝擊,未來幾個月,原始設備製造商和經銷商面臨的最嚴峻挑戰可能是汽車供應量是否足以滿足不斷增加的需求。
根據最近報告,美國第一季汽車銷量較去年同期急遽下降26%1,英國第一季汽車銷量較去年同期下降34%2,這是因為受汽油價格飆升和晶片缺貨影響,部分製造商已經採取應急措施,例如重新配置設計以減少使用晶片,甚至權宜之計只生產減掉部分配備的新車,使其可持續有限供應。
電動汽車銷量成長持續超過預期,可得益於消費者對該技術的信心提升以及對汽油價格和道路收費的擔憂。安永Mobility Lens Forecaster (EN)預計到2033年,電動車銷售將主導車輛銷售市場,較先前預期的時間早五年。
但隨著產量增加,電動車將無法免除如傳統內燃機汽車市場面臨的供應限制影響,以及一些同樣棘手且難以解決的供應限制問題 — 特別是在電池原料和數量方面。隨著轉型加速,權衡舊內燃機技術與新電動車和油電混合動力車在供應面和獲利能力之間,仍將是一個挑戰。
因此,儘管疫情讓消費者對電動車的偏好具體化,同時對差旅交通行動方式進行選擇,但同時也為供應方面帶來新的困境,對於是否優先考慮純電動車和油電混合動力車,或者是優先選擇高級車型,而不是更實惠的車輛,可能必須做出困難的選擇。
在2022年可能不僅僅是問消費者「你想買什麼樣的車?」,產業還得自問「如果供應量不足,我們該怎麼辦?」
相關文章
結語
消費者的差旅交通行動次數持續少於COVID-19發生前,但他們對汽車 — 尤其是電動車的偏好越來越強烈。對於汽車產業來說,在供應面上帶來了新的困境。